打通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之路——《仁医之道》职业素养课

□农村(社区)医学教育研究中心

期次:第411期       查看:47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向生物—社会—心理的转变,对医师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2016年起,我校在免费医学生中开设《仁医之道》职业素养课程,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利用跨学科的师资、小班化的组织形式、案例化的教学内容、实践性的教学活动,着重培养医学人才的“敬业奉献”、“平等友善”等综合人文素养,教育初见成效。
  ——点亮价值观“引路灯”,引领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学校充分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建构医学生职业素养目标体系。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尤其是“平等、敬业、友善”等基本内容,并结合《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16年修订版)》的要求,确立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目标的五个维度:利他主义、人道主义、同理心、沟通、团队合作。这些素养目标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医生职业领域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围绕职业素养目标体系,利用课堂这一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实现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
  ——铺筑案例化“高速路”,提升医学生敬业奉献素养在《仁医之道》职业素养课堂中,案例化教学是其中一大特点。教学案例由一线临床医生根据真实病例改编,增加地方人文教育和校园文化资源,如红
色文化、苏区精神、校训精神、校友事迹等内容。教师以案例营造道德教育情境,以“讲故事”的形式启迪医学生品德智慧,影响和感化学生。案例作为职业素养教育的“高速路”,直通道德榜样,让医学生在案例故事中汲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华,认同职业身份,激发道德情感,启发道德觉悟,提升医学生敬业奉献的职业素养。
  ——开通实践性“新干线”,塑造医学生平等友善素养实践活动是《仁医之道》课程的精髓。教师在课堂中创造情境、设定任务,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在课堂中积极参与模拟临床实践活动,如病史询问、告知坏消息等医患交往活动,通过观察、模范、实践过程,加强职业行为习惯培养与训练,让医学生体会共情、学会信任。课堂实践性学习活动作为素养课教学的“新干线”,连接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学生通过实践锻炼养成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塑造医学生平等对待病人、友善交往的职业素养。
  ——搭建跨学科“立交桥”,健全医学生综合人文素质课程采用跨学科的师资教学。学校组织邀请伦理学、心理学、法学、临床诊断学、艺术学等学科教师、临床医师、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组建师资团队,将以上各门课程的人文教育资源进行交叉整合,培养医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跨学科知识有助于营造教育教学的“立交桥”,帮助学生融会贯通各类知识,促进各项素养的有机融合,达到殊途同归的职业素养教育目标。
  课程实施一年以来,学生的知识不断丰富,视野变得开阔,素养得以提升,《仁医之道》赢得了学生的良好评价。正如学生反馈的一样:课堂内容很丰富,从艺术到医学,一层层剖开医患之谜。特别是真实临床案例部分,像桥梁一样连接专业知识与临床实际,引领我们换位思考、共情、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