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 着 是 最 好 的 幸 运

——读《活着》有感

期次:第523期    作者:□  2022  级护理学专业本科  1  班  李菲   查看:27

中国著名作家余华所著的小说有许多,但知名度最大的当属《活着》。在《活着》中讲述了福贵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

“我”在年轻时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在酷暑未至的初夏,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听他讲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清末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福贵因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会耍皮影的他在军队中不仅上阵杀敌还负责皮影表演。战争结束,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过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哑巴。

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家珍因患有软骨病干不了重活;儿子因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亡;女儿凤霞与队长介绍的二喜喜结良缘,产下一男婴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而凤霞死后三个月家珍也去世了;二喜是搬运工,因吊车出了差错,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便随福贵回到乡下,生活十分艰难,就连豆子都很难吃上,福贵心疼便给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却因吃豆子撑死……生命里难得的温情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地粉碎,只剩老了的福贵和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与此同时,《活着》还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中国的一句成语: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压,它没有断。

余华先生在创作时注入了大量的时代背景:这也是作品中更容易引起共鸣的地方。刚开始,或许我还会因福贵的奢靡生活而愤愤不平,那么,到了最后,我就仅剩对这样一位老人和他的老牛深深地敬佩。

在阅读时,我的脑海总是不由自主浮现鲁迅先生《祝福》里的祥林嫂,同是命运多舛之人,都经历了生离死别,就如佛家所言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生之苦更是苦中之苦。余华先生韩文版自序中也说过:“《活着》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也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来是如何熬过来的。”

我也曾困惑,为何《活着》在那样极端的环境中还要讲生活而不是幸存?就我个人理解而言,生活是带有仪式感、使命感的活着;而幸存更多的是大众化的思维认知。

美国时代周刊曾写道:中国过去六十年所发生的一切灾难,都一一发生在福贵和他的家庭身上。接踵而至的打击或许令读者无比同情,但余华至真至诚的笔墨,已将福贵塑造成了一个存在的英雄。当这部沉重的小说结束时,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

小说的结尾,叙述者看着老人和老牛在暮色苍茫中慢慢消失,留下他独自一人:“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黄昏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福贵守着时光如常般活着,然后无惧地老去。

原来,《活着》便是最好的幸运,亦是最大的勇气。